WiMAX是炒作還是趨勢?
WiMAX是炒作還是趨勢?
新技術是否是未來趨勢,其實有一大半是主推廠商刻意炒作出來的話題,基本上一項新技術推出,多半就是為了解決新問題,審視技術本身應從新技術產生的背景與本質去分析,從基本面去看解決方案,而不是隨主導廠商起舞、人云亦云!自從英特爾(Intel)大張旗鼓推廣WiMAX技術以來,似乎被媒體和某些專家炒作得有點過火,簡直把WiMAX當成無所不能的神話科技。
WiMAX使用的OFDMA(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,正交分頻多工存取)及MIMO(Multi-Input Multi-Output,多重輸入多重輸出)技術,基本上屬於第4代通訊技術( 4G)中的1種,說穿了只是一種通訊規定,其中並無太多新技術,採行WiMAX也會碰到任何無線技術都會遇到的挑戰,包括頻道取得、收費機制、設備建置、體積、價格、相容性與標準…等問題,實在不需要過於神話這個新技術。
至於 4G的正式標準,目前還沒有被定義出來,可能的 4G技術,會有3大代表性系統,分別為高通(Qulacomm)所主導的UMB(Ultra Mobile Broadband)、由愛立信(Ericsson)為首自既有3G技術延伸發展的LTE(Long Term Evolution)、與英特爾(Intel)為首的 WiMAX。
基本規格涵蓋範圍無法取代2G/3G
WiMAX主要的推展組織分別為IEEE 802.16 Working Group o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tandards與WiMAX Forum,分別為負責建立802.16無線都會區域網路(Wirel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,WMAN)標準、與商業化WiMAX系統。WiMAX基於兩種IEEE的標準,各為802.16-2004 與 802.16e-2005,也就是俗稱的固定式WiMAX與移動式WiMAX,架構上延續原本WiFi的建置,當然大家與電信業者所注意的焦點是移動式WiMAX,可以應用在越來越多的移動式裝置之上。
必須要注意到的是WiMAX是為了建置無線都會區域網路,也就是說移動式裝置與基地台間的距離受限,並無法達到2G/3G標準所謂的WWAN建置水準。打個比方來說,就像2G時代中的PHS系統,但是又沒有PHS超省電的特性,相反的,WiMAX的電力消耗問題仍在尋求解答中,因此英特爾把WiMAX的應用定義在筆記型電腦、Ultra Mobile PCs (UMPCs) 與 Mobile Internet Devices (MIDs)之類的資訊裝置,既可延續原本使用者在筆記型電腦上的使用習慣,對於電力消耗的疑慮也可適時減到最低。不過這樣的想法就沒辦法用在手機上,使用者仍希望手機越小、越省電越好。若錯估WiMAX的應用對象是手機的話,恐怕從一開始的期待就失焦了。
圖說:不同無線技術所適用的範圍(資料來源:Informa)
適合的時機應運而生的技術才適用
先前提過,WiMAX所使用的OFDMA/MIMO技術是屬於4G中的一種,所以WiMAX是屬於早期技術系統,早期投入與採用WiMAX技術的好處是可以越早吸取與學習OFDMA/MIMO技術,對於布置其他類似技術可能可取得先鋒者的優勢。
不過這也是一把兩面刃,早期就投入此技術並不意味一定會從這個市場競爭中獲勝,相反地,很多歷史教訓告訴我們,若沒有好的掌舵者,早期投入者往往都是最先被犧牲的,甚至可說是用來祭旗的好材料!如何在適合的時機切入市場,就成為一個非常微妙的問題。這種微妙的情況,我們可以在去年6月台灣釋出WiMAX頻道的投標狀況中就可理解,套句某電信業者董事的話:「得到也好,沒得到也好」。
圖說:無線通訊技術的世代演化與時間點(資料來源:Informa)
電信業者選邊站
圖說:全球用戶量預估(資料來源:Informa)
有些移動式WiMAX的支持者說,WiMAX並不與 3G技術衝突,而是可以和諧共生,互補不足。但事實上這種市場定位說法並不完全正確,雖然 3G是從circuit-switched系統所演化,而WiMAX是基於IP為基礎的資料傳輸所設計,但是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卻是太過近似:提供一種方式,讓電信業者能夠提供給使用者更進階的資料傳輸應用,藉此獲取更多利潤。
移動式WiMAX可以提供比 3G更高的速度,幾乎達到 4G的標準,但是還是有2個小缺點。首先,他假設所有使用者都需要高速行動服務,但是事實上高達8成以上的多數使用者,卻只要能夠打打電話或是傳傳簡訊就滿足,這些低速服務需求是否有足夠理由驅動使用者去更換全新裝置、使用全新的服務呢?其次,大部分的人都過於樂觀預期WiMAX所能夠提供的頻寬,雖然WiMAX Forum說初期就能夠達到 15Mbps的速度,但是在正式的商業應用下,速度恐怕還會在往下降。但是在幾乎同時期,3.5/3.9G HSPA+技術出現,目前downlink已經可以提供7.2Mbps的速度,而明年可能會再往上提升,與WiMAX初期技術相去不遠。
移動式WiMAX技術提供者預期在頻寬、速度上,WiMAX都要比HSPA好,藉此吸引各國電信業者加入,不過由愛立信則試圖鼓勵3G業者把LTE放入發展計畫中,並且可以提供類似甚至更好的速度,LTE技術是既有3G技術延伸發展出,對於現有3G業者來講,選擇LTE似乎是更自然的選擇。3G龍頭業者高通則持續延伸了EV-DOrC所發展UMB,無論在規格或技術方面都較WiMAX規劃更佳,時程也相對晚些。最後的挑戰當然還是價格問題,許多商業系統是否能夠存活下來,價格往往也決定了一切,WiMAX技術是否可以在其他3.9G或是4G技術成熟前達到合理價格,似乎大家都還在等著看。
結語
以台灣地區來說,幾乎是一面倒的押寶 WiMAX,不過如果以北美3大行動電信業者動向來看,似乎沒有人積極買單…。從技術的角度來看,WiMAX依舊處於發展階段,主要想解決的問題還是High-Speed Packet Access,同樣的無線通訊技術包含HSDPA、HSUPA、HSPA+、LTE、EV-DO、EV-DO Revision A、EV-DO Revision B、UMB、TD-CDMA與TD-SCDMA都與Mobile WiMAX互相競爭,也已經同時積極的開發中。
最後從WiMAX主導者英特爾、三星、IBM的身份來看,可以將WiMAX視為資訊領域廠商想要進入傳統電信領域的策略手段,自然引起傳統電信企業愛立信、高通和TD陣營反彈,因為它們分別代表著WCDMA和CDMA2000和TD-SCDMA陣營的核心利益,各家電信業者也只好多方壓寶,同時花在建置設備的成本,也造成多方的沈重負擔。
這讓筆者不得不想起前幾年,3G也是這樣炒熱起來,各大電信業者砸了大把鈔票買頻道與設備,3G要解決的問題,基本上也是提供較快的資料傳輸速度,不過這幾年的經驗證明,大部分的使用者期望的還是一個可靠的通話功能,並不需要3G這麼高的速度,一般2G/2.5G的技術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的使用者,因此推行3G技術應用,直到去年才開始逐漸明朗,不過要若談到成本回收,似乎還有一段路程要走。至於,對WiMAX技術炒作的情況,絲毫不遜於3G當年被炒作的盛況,至於瘋WiMAX的結果如何,這個問題也只能留給時間去證明了。
新技術是否是未來趨勢,其實有一大半是主推廠商刻意炒作出來的話題,基本上一項新技術推出,多半就是為了解決新問題,審視技術本身應從新技術產生的背景與本質去分析,從基本面去看解決方案,而不是隨主導廠商起舞、人云亦云!自從英特爾(Intel)大張旗鼓推廣WiMAX技術以來,似乎被媒體和某些專家炒作得有點過火,簡直把WiMAX當成無所不能的神話科技。
WiMAX使用的OFDMA(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,正交分頻多工存取)及MIMO(Multi-Input Multi-Output,多重輸入多重輸出)技術,基本上屬於第4代通訊技術( 4G)中的1種,說穿了只是一種通訊規定,其中並無太多新技術,採行WiMAX也會碰到任何無線技術都會遇到的挑戰,包括頻道取得、收費機制、設備建置、體積、價格、相容性與標準…等問題,實在不需要過於神話這個新技術。
至於 4G的正式標準,目前還沒有被定義出來,可能的 4G技術,會有3大代表性系統,分別為高通(Qulacomm)所主導的UMB(Ultra Mobile Broadband)、由愛立信(Ericsson)為首自既有3G技術延伸發展的LTE(Long Term Evolution)、與英特爾(Intel)為首的 WiMAX。
基本規格涵蓋範圍無法取代2G/3G
WiMAX主要的推展組織分別為IEEE 802.16 Working Group o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tandards與WiMAX Forum,分別為負責建立802.16無線都會區域網路(Wirel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,WMAN)標準、與商業化WiMAX系統。WiMAX基於兩種IEEE的標準,各為802.16-2004 與 802.16e-2005,也就是俗稱的固定式WiMAX與移動式WiMAX,架構上延續原本WiFi的建置,當然大家與電信業者所注意的焦點是移動式WiMAX,可以應用在越來越多的移動式裝置之上。
必須要注意到的是WiMAX是為了建置無線都會區域網路,也就是說移動式裝置與基地台間的距離受限,並無法達到2G/3G標準所謂的WWAN建置水準。打個比方來說,就像2G時代中的PHS系統,但是又沒有PHS超省電的特性,相反的,WiMAX的電力消耗問題仍在尋求解答中,因此英特爾把WiMAX的應用定義在筆記型電腦、Ultra Mobile PCs (UMPCs) 與 Mobile Internet Devices (MIDs)之類的資訊裝置,既可延續原本使用者在筆記型電腦上的使用習慣,對於電力消耗的疑慮也可適時減到最低。不過這樣的想法就沒辦法用在手機上,使用者仍希望手機越小、越省電越好。若錯估WiMAX的應用對象是手機的話,恐怕從一開始的期待就失焦了。
圖說:不同無線技術所適用的範圍(資料來源:Informa)
適合的時機應運而生的技術才適用
先前提過,WiMAX所使用的OFDMA/MIMO技術是屬於4G中的一種,所以WiMAX是屬於早期技術系統,早期投入與採用WiMAX技術的好處是可以越早吸取與學習OFDMA/MIMO技術,對於布置其他類似技術可能可取得先鋒者的優勢。
不過這也是一把兩面刃,早期就投入此技術並不意味一定會從這個市場競爭中獲勝,相反地,很多歷史教訓告訴我們,若沒有好的掌舵者,早期投入者往往都是最先被犧牲的,甚至可說是用來祭旗的好材料!如何在適合的時機切入市場,就成為一個非常微妙的問題。這種微妙的情況,我們可以在去年6月台灣釋出WiMAX頻道的投標狀況中就可理解,套句某電信業者董事的話:「得到也好,沒得到也好」。
圖說:無線通訊技術的世代演化與時間點(資料來源:Informa)
電信業者選邊站
圖說:全球用戶量預估(資料來源:Informa)
有些移動式WiMAX的支持者說,WiMAX並不與 3G技術衝突,而是可以和諧共生,互補不足。但事實上這種市場定位說法並不完全正確,雖然 3G是從circuit-switched系統所演化,而WiMAX是基於IP為基礎的資料傳輸所設計,但是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卻是太過近似:提供一種方式,讓電信業者能夠提供給使用者更進階的資料傳輸應用,藉此獲取更多利潤。
移動式WiMAX可以提供比 3G更高的速度,幾乎達到 4G的標準,但是還是有2個小缺點。首先,他假設所有使用者都需要高速行動服務,但是事實上高達8成以上的多數使用者,卻只要能夠打打電話或是傳傳簡訊就滿足,這些低速服務需求是否有足夠理由驅動使用者去更換全新裝置、使用全新的服務呢?其次,大部分的人都過於樂觀預期WiMAX所能夠提供的頻寬,雖然WiMAX Forum說初期就能夠達到 15Mbps的速度,但是在正式的商業應用下,速度恐怕還會在往下降。但是在幾乎同時期,3.5/3.9G HSPA+技術出現,目前downlink已經可以提供7.2Mbps的速度,而明年可能會再往上提升,與WiMAX初期技術相去不遠。
移動式WiMAX技術提供者預期在頻寬、速度上,WiMAX都要比HSPA好,藉此吸引各國電信業者加入,不過由愛立信則試圖鼓勵3G業者把LTE放入發展計畫中,並且可以提供類似甚至更好的速度,LTE技術是既有3G技術延伸發展出,對於現有3G業者來講,選擇LTE似乎是更自然的選擇。3G龍頭業者高通則持續延伸了EV-DOrC所發展UMB,無論在規格或技術方面都較WiMAX規劃更佳,時程也相對晚些。最後的挑戰當然還是價格問題,許多商業系統是否能夠存活下來,價格往往也決定了一切,WiMAX技術是否可以在其他3.9G或是4G技術成熟前達到合理價格,似乎大家都還在等著看。
結語
以台灣地區來說,幾乎是一面倒的押寶 WiMAX,不過如果以北美3大行動電信業者動向來看,似乎沒有人積極買單…。從技術的角度來看,WiMAX依舊處於發展階段,主要想解決的問題還是High-Speed Packet Access,同樣的無線通訊技術包含HSDPA、HSUPA、HSPA+、LTE、EV-DO、EV-DO Revision A、EV-DO Revision B、UMB、TD-CDMA與TD-SCDMA都與Mobile WiMAX互相競爭,也已經同時積極的開發中。
最後從WiMAX主導者英特爾、三星、IBM的身份來看,可以將WiMAX視為資訊領域廠商想要進入傳統電信領域的策略手段,自然引起傳統電信企業愛立信、高通和TD陣營反彈,因為它們分別代表著WCDMA和CDMA2000和TD-SCDMA陣營的核心利益,各家電信業者也只好多方壓寶,同時花在建置設備的成本,也造成多方的沈重負擔。
這讓筆者不得不想起前幾年,3G也是這樣炒熱起來,各大電信業者砸了大把鈔票買頻道與設備,3G要解決的問題,基本上也是提供較快的資料傳輸速度,不過這幾年的經驗證明,大部分的使用者期望的還是一個可靠的通話功能,並不需要3G這麼高的速度,一般2G/2.5G的技術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的使用者,因此推行3G技術應用,直到去年才開始逐漸明朗,不過要若談到成本回收,似乎還有一段路程要走。至於,對WiMAX技術炒作的情況,絲毫不遜於3G當年被炒作的盛況,至於瘋WiMAX的結果如何,這個問題也只能留給時間去證明了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