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有田博士學懂銷售技巧賣翻天(045)利用「暗示技巧」容易引導客戶採取正面的行動

   人們原本就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,而採取正面的行動

到百貨公司購物時,銷售人員不會問:「需要我們送到府上嗎?」,

而是問:「您要自己帶回家嗎?」結果95%的人都自己把大包的東西扛回家。


到餐廳用餐完畢,如果服務人員一面恭送,一面熱忱地說:

「謝謝光臨!」那麼,即使用餐費用再昂貴,我們也樂於再度光臨。 



在一片「破盤價」的廉價搶購熱潮中,任何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掏腰包

買原先沒有列入預算中的物品。你有過這種經驗吧!


不可否認,在某種特定狀況下,人與人之間是容易產生共鳴!

也就是說,愉快、興奮的情緒很容易散播開來,使購買者感染到那一股氣氛。

而這也就是受到「暗示」作用所致。

「暗示」會令人採取行動。

「暗示」並不是說大道理,或強迫命令,而是經由語言或其他

刺激訴求於對方的潛意識,再透過五感的刺激,而誘發某些行動。

如此,對方才會採取積極的行動。


同時,「暗示」對使用狀況與使用者本身的行動都有很大的影響

各位不妨想想使用催眠術的情形:











在幽暗的房間裡,催眠師以充滿自信的態度,凝視著對方的眼睛。

不久他握緊對方的手,然後深吸一口氣,再緩緩發出獨特而有韻律的聲音,

慢慢的,使對方進人自己要求的狀態中……

這種情況便極具「暗示」的效果。尤其重要的是說服者本身的態度。

因為態度充滿自信,不但容易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,很容易在對方心目建立

「專家、權威」的形象,大大提高說服的效果。





總而言之,「暗示」是指在無對抗情緒和條件下,用含蓄的、

不作論證的方式,對人的態度和觀點發生影響,

是幫助准顧客接受我方所提供的觀念、說法、試驗品去行動,

也是促成交易成功的催化劑。

也就是說,「暗示」說服是有意避開正面的交鋒,

完全在不直接勸說中進行說服,能使被說服者通過自己的感悟、

推理和聯想,自覺地放棄舊我,確立起新的立場、觀點和態度。




「言語暗示」+「行為動作暗示」+「情境暗示」

暗示作用的發揮,還包括語言之外的其他因素。

例如,說服者的「行為動作」,以及說服者有意佈置和創造的

「特定情境」,都可以構成豐富的暗示源。

如果你能把「言語暗示」、「行為動作暗示」以及「情境暗示」

巧妙地融為一體,靈活運作,這樣,暗示的作用就會更加有力量,

甚至贏得「事半功倍」的效果。



事實證明,暗示的感受性的強弱,80%取決於暗示者的地位和身份。

暗示者的地位和身份越高,他在受暗示者心目中的地位、

名望、威信越高,他所施暗示的影響力就越大。















也就是說,,暗示的感受性的強弱,離不開人們對暗示源的信服程度。

所以,使用暗示說服,同使用其他說服方法一樣,樹立說服者的形象、威望,

絕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

Comments

利用「權威暗示」說服就是借助於知名的專家、學者、英雄、模範、領袖人物,通過這些人物的權威,言行對事物進行褒貶,或其他廠商的知名度暗示對方,讓對方樂於接受。